日本央行维持宽松政策,股汇怎么走?
- 汽车投保
- 2024-01-24
- 76761
1月23日,日本央行结束了维持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,决定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,其中短期利率仍维持在-0.1%的水平,符合市场预期。同时,日本央行还维持了对货币政策的前瞻指引,如果需要将毫不犹豫地加大宽松力度。
日本央行预计,日本2024财年核心CPI预期中值为2.4%,去年10月时为2.8%;2025财年核心CPI预期中值为1.8%,10月时为1.7%。同时,将2023财年GDP预期从2%下调至1.8%,并将2024财年GDP增速预期从1.0%上调至1.2%。
作为全球最后一维持负利率的央行,日本央行认为,虽然日本经济的温和复苏仍在持续,但需要关注工和物价稳定上涨的经济良性循环能否实现。央行将通过低利率支撑经济,为2024年春斗(春季劳谈判)中加薪提供助力。
何时结束负利率
日本央行的声明指出,将存款利率维持在-0.1%不变;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%附近,上下浮动1%仍被视为参考线;将购买“必要数量,但不设上限”的日债。
日本去年12月CPI(除生鲜食品)同比升幅连续第二个月放缓,为日央行按兵不动提供更多依据。
此外,一些经济学认为,能登半岛地震对经济的影响,以及首相岸田文雄深陷政治“黑金”丑闻,都在影响日本央行的决策。
1月1日,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.6级地震并引发海啸。日本主要经济机构初步估算,这场地震给日本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8000亿日元,约为日本名义GDP的0.15%左右,目前影响还在持续。
去年11月,自民党内曝出“黑金”丑闻。自民党内多个派阀为所属国会议员下达销售指标,要求他们出售政治筹款派对券。如果超过销售指标,多出的金将以“回扣”形式返还给议员。而这部分金不在派阀收支报告和议员政治金收支报告上登记,从而成为不受监管的秘密金。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随后介入调查。
据新华社报道,受日本自民党派阀“黑金”丑闻影响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9日宣布将解散其曾常年担任会长的“岸田派”,随后自民党最大派阀“安倍派”和“二阶派”也在同一天决定解散。上述三大派阀共有国会议员182人,占自民党议员总数近一半。
目前,市场主要关注日本何时退出负利率政策。
一些经济学认为,今年3月春斗结束后将是较好的时机。继2023年大幅加薪后,日本大型雇主有望在2024年进行新一轮加薪,预计这将有助于提振庭支出规模,并为日本央行最终退出大规模货币刺激提供迫切需要的条件。
共同社指出,日本央行内部普遍认为,由于企业业绩良好和人手短缺加剧,2024年春斗中许多大企业会决定大幅加薪。然而也有部分意见坚持认为,判断是否有望达成目标,需要关注3月中旬全面展开的大企业答复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波及情况。市场上普遍预测央行此次会议将维持大规模宽松政策,并将在3月或4月的会议上解除负利率。
瑞银预计,日本央行将在4月把政策利率从目前的-0.1%上调至0.0%,同时放弃收益率曲线控制(YCC)政策;3月会议也有可能,但考虑到3月距离日本劳工联合会公布春季工第一次计票结果时间太近,且对美国经济看法可能过于乐观,或日本第一季度消费大幅减弱,推迟到4月再行动更合适。
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没有给出市场明确的指引。他在1月23日的记者会上指出,“在我们判断通胀达到2%的目标即将实现时,将审查是否继续实施包括负利率政策在内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措施。现在无法量化离退出负利率政策还有多远。”
股汇怎么走
日本央行公布货币政策后,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汇率走低。去年,日元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货币一,这种弱势延续到了新的一年。今年以来,日元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一度超过5%。
巴克莱外汇策略师ShinichiroKadota称,由于日本央行1月维持政策不变,日元可能跌至150。不过,鉴于日本央行可能在4月加息,而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其他主要央行将启动降息,美元兑日元预计将从春季开始小幅走低。
与日元走势不同,日本股市今年以来持续走高。1月23日,日本股市一度拉高后走低,收盘小幅回落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下跌0.08%,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下跌0.11%。
目前大部分外还是看好日本股市的表现。
富达国际认为,随着日本经济转向温和通胀,日本股市蕴含投机遇。日本庭观念由储蓄向消费的转变,将为经济带来广泛而持久的影响。从行业角度来看,目前科技行业盈利前景最具吸引力,其次是医疗和通信服务业。我们认为科技行业整体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利好,人工智能将继续成为科技领域的长线增长主题。
联博基金深市场策略师黄森玮近日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日本上市企业有在做一些重大改变,现在已经开始大幅改善他们股东权益ROE,包括股票回购都创了历史新高,这个趋势有利于日股未来的表现。但是目前日本股市估值接近15倍市盈率,达到过去十年高位,而且眼下认同日股的投者越来越多,市场有点拥挤,这是我们会关注的风险。
记者:李曦子
编辑:王哲希
责任编辑:毕丹丹